一直听人说,打佛七,自己并不了解打佛七是怎么回事,问人家,人家也懒于解释。这次亲身经历了,才明白,所谓打佛七,就是打掉第七意识,实际上是一次集体培训学习交流提升修炼的过程。很庆幸也非常感恩,自己能有机会参加这次武汉极乐寺籍新道场开光,组织打佛七的这么殊胜的一次学习机会,为我打开了真正认识佛教的大门。
很多人包括我自己,在没有真正了解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儿之前,都偏激地认为,佛教是迷信,是教人消极的。此处借用老子的一句话: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,不笑,不足以为道。孔子也说: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之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!回想起自己之前的无知傲慢偏见,下士也没格称上啊!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或学问予于评论甚至于批判,是极为无知的表现。其实,佛法是真正至高无上的智慧,岂是我等偏执傲慢之辈所能领悟点滴的。
一个总是把自己置于一个高的位置的人,是不可能汲取得到别人的智慧的。《尚书》大禹谟篇里说:满招损,谦受益,时乃天道。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:谦虚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。这个“傲”啊,着实要不得,放下它,就会发现:自己是何等的渺小,何等的愚痴!圣人的“圣”字,繁写的篆书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鞠躬作揖的形象。圣人之所以是圣人,是因为圣人即使成为了圣贤,仍然保持谦恭,时时弯腰。我们连贤人都不是,就趾高气扬了,还大言不惭,真是下矣,下矣!无知啊!种庄稼的农夫都知道,庄稼长熟了的时候,穗子都是弯着腰的。懂得低头,才是真正的成熟;保持谦恭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佛七第一天,我感悟到两个字:止语。朱子治家格言里我最记得的一句话就是:处世忌多言,言多必失。记得是记得,可从未真正深入体会过它的好处。易经上说,吉人寡语。一个总是说个不停,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人,实际上是把自己置于一种深渊的边境,一个不小心,就堕入是非里,给自己招来一大堆不必要的麻烦。子曰: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还说,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一个真正有德行有修养有学问的人,是不需要高谈阔论去炫耀自己的学识的,举手投足之间,足以看出他的气度非凡与否。反而是侃侃而谈的人,让人觉得他并无多少份量,且几句话之间就容易让人觉察出,他的人生观他的视野都如同他的人一样,这般狭隘。
走进道场,会发现,“止语”的标语无处不在。止语,并不是叫人不要说话,而是不说不必要的话。静坐常思己过,闲谈莫论人非。一个满嘴里都是对别人的抱怨的人,谈何修行?道,是用来要求自己的,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。修行,是修正自己的行为,整天拿着镜子去照别人,不是修行,是在造业,给自己种恶因,将来受恶果的不是别人,还是自己。
佛七第二天,我体会到,做任何事情都必须“专注”。专注,是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。只有集中精力的时候,人的大脑才是有效运转的,才可以清晰理智地将一件事情做好。?
不明白学佛是怎么一回事的人,通常不能理解,为何那些佛弟子整日嘴里念的都是“阿弥陀佛”。我之前也不明白。当我想专注地念这一句如此简单的佛号的时候,发现,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杂念妄想!甚至一边嘴上在念着,脑子里早已迷糊得都不知道阿弥---下面两个字是什么了。想想看,我们一天的大脑何曾休息过一秒?总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的往外冒,应接不暇。自己整日就像是这些妄念的傀儡,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,烦恼不断。刷牙的时候想着吃饭,吃饭的时候想着工作,工作的时候想着休闲,休闲的时候想着攀比别人的享受,甚至于睡觉时仍在做梦,像演连续剧一般,一出接一出,一觉醒来,头晕脑涨。
现代似乎太多的人,都是莫名其妙地出生,无可奈何地活着,糊里糊涂里死去。忙,不知道为何而忙;累,不明白人生为何这般累?因为,我们的心没有一刻安宁过,没有一刻停下来内视真正的自己:我是谁?我从何而来?我要到哪里去?...?我是谁?我是我吗?如果是,那么为什么人死的那一刻,我不见了?我的眼睛没有坏,我的耳朵也是好的,大脑细胞也全都正常,为何我不能再说话,不能再听见呢?......?我从何而来?父母没生我之前,我是谁?我在哪里?......?我要到哪里去?我死后,是上天堂?入地狱?还是做孤魂野鬼?......
这些问题听起来似乎很玄乎,其实,有生就有死,人生在世,谁都逃不过。那些遭遇天灾人祸的人甚至不明白,死为何来得这样突然,这样的快?很多人感觉死很可怕,一想起来就毛骨悚然,又何曾想到过,被自己亲手残杀的那些有情生命,还恣意贪食那些被残害被肢解的尸体?动物在面临死亡的时候,也会本能地有求生的欲望,我们在杀它们的时候,有想到过它们的害怕吗?!
佛七第三天,活在当下。许多人认为,佛法是教人消极的。之前的我也觉得,做一天和尚,撞一天钟,这种得过且过,对未来不作计划的思想不是消极是什么?其实,这是真正的智慧。
活在当下,不是一句口号,是教人放下那些虚妄的杂念,真正将身心专注于手边的事情。把握好今天的每一分每一秒,做好此时此刻该做的事,就是活在当下。想起《功夫熊猫》里的乌龟真人说过一句禅意深长的话:昨日已逝,明日不可知,唯有今天才是上天赐予你的礼物。好好把握今天,是为了不带着后悔遗憾去迎接明天。
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,那些美好的愿望,如果只能珍重地供奉在理想的桌台上,那么,只能让它在岁月里积满灰尘。如同一件漂亮的衣服,我们在最喜欢它的时期舍不得穿它,把它珍藏在衣柜里,等珍藏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,我们也日渐淡忘了它的光彩,再翻它出来时,发现它已过时了。
师父开示讲的“当下执行,当下承当”,我的理解是,执行自己的第一念,立即行动。回想起以前的我,发现自己有很多的愿望都没有转化成现实理想。很多想做的事,都因想得太多而没有做成,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积成各种各样的遗憾,终也只是在心底遗憾而已,到现在也没有用行动去实现它。想起学生时代就知道的一句真言:如果你想要去做一件事,最好在72小时之内去行动它,否则,就有可能会失去行动的动力。
人只要静下心来稍稍省视自己,就会发现,自己流于习惯的可怕!明明知道早睡早起是有益身体健康的,闹钟响了,第一念冒出来---该起床了。马上第二念生起---哎,躺在床上多舒服啊,天还没亮呢,多睡一会儿没事的......?;晚上睡觉也是:总是在关注中医养生知识,还劝导别人说,9点到11点睡觉是有益肝胆排毒的,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入睡。自己呢,11点半了还在电脑旁,浏览一些无关紧要的网站,想着,明天反正是周末了,明天多睡点儿没事。于是呢,跟孩子说了不下十次,下周末带你去图书馆,带你去博物馆,带你去哪里哪里,总是没有实现,连孩子都不再相信了,都不再问说,爸爸,妈妈,你不是说星期天带我去哪里哪里的吗?因为孩子知道,她听到的永远是不能实现带她去的理由。
习惯的力量是如此之大!而我们的心,都是被习惯禁锢太久了还浑然不觉!如果给自己订下一个原则,并且内化这种原则---执行自己的第一念!把第二念掐死在第一念里,就会发现,人生可以活得多么轻松,多么自在!累跟烦恼,完全是自找的。
佛七第四、五天,烦恼即菩提。易经里说,一阴一阳之为道。天地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,没有绝对之说。人,有生,就有死;事,有来,也有去;物,有生,亦有灭。
一直喜欢微博里的一句话,但同样也仅仅只是喜欢,从未深刻体会到过它的禅意:花开生两面,佛魔一念间。为什么我们会有烦恼?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妄念牵着走了,掉进了陷阱里。
执行自己的第一念,是说要行动自己的好的正确的念头。如果冒出的第一念是恶的,不好的念头,当下就要叫它消灭,这就是转念。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是一个修行人的基本戒律,一个明白因果的人,是不会去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的。孔子也说,君子成人之美,小人反是。成佛,必定先成人。人都没有做好,谈何修道?
认识到烦恼即菩提,是一个人智慧打开的开始,也就是佛家讲的“开悟”,但这离大彻大悟还太远太远,犹如阴霾的云集得太厚时稍稍透出的一丝丝光明。
生命中,除了我们的父母之外,本来就没有人有义务有责任来对我好,帮助我,理解我,包容我,提拔我,处处为我着想,时时惦记我,所以,有人对我不好,有人不理解我,不包容我,不帮助我,不记得我,这些不都是太正常的事吗?为这些生气,伤心,愤怒,难过,实在是自寻烦恼。
道理说出来太简单,人人都明白,可做到就难了。之所以感觉到难,是因为我们已流于习惯太久了,习惯于一不开心就对人乱发脾气,习惯于总是患得患失,习惯于堕入自寻烦恼里还怨天尤人。
四弘誓愿里说,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佛为何成佛了还要来度众生?是因为,度众生就是在度自己啊。
一个人的修为何来?德行从哪里体现?就是看你是否能时时关照好自己的心,不让它流于习惯。否则,德行修养都是纸上谈兵,嘴上空话。为什么说,生命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来成就我的?一个人的品质一定是从逆境中炼就而来,绝非顺境。老子说,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做人若能如水一般,善利万物而不争,就接近道了。
佛七第六、七天,初识真正的自己。也就是师父讲的佛性。什么是真正的自己?听起来,这似乎很难理解,我就是我,自己不就是我吗?
第一次读到关于庄子的妻子死了,庄子在一旁敲锣打鼓地唱歌时,我也同他的好朋友惠子一样,不能理解,认为庄子怎是这般铁石心肠之人?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死了,不但不伤心,反而高兴,这是何故?其实,庄子的智慧远是我们所不能及的。他认为,人活着,是一股天地之气的聚集,死的时候是因为气散了,回到了它原来的地方。他的妻子活着的时候,跟着一生清贫的他没享过一天的福,死了回到了她真正的家,他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,有何好伤心的呢?这的确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境界。
我们凡夫总是执着地认为,我是我,我这个肉身是我,这个肉身不好的时候,我会感到难受,我能感知,我能分辩好坏,美丑,我能听,能嗅,能看,能尝。这些,其实都是肉身赋于我们的功能,真正的“我”是什么?是心吗?是大脑吗?人停止呼吸的那一秒钟,为何不再能看不再能听不再能感知不再能说了?是因为自性不在了,也就是真正的自己离开了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魂。佛家里讲神识。这听起来似乎又很玄,其实,一点也不玄。
我以前也害怕谈论死亡,认为那是离我很遥远的事。实际上,在这个天灾不断,人祸连连的时代里,佛家里讲末法时期,死亡离我们真的一点也不远。上个月不都还在唯恐世界末日的预言应验吗?打开电视电脑,新闻报道里哪天有停过战争、泥石流、地震、海啸、矿井坍塌、车祸、枪毙、自杀、他杀、食品中毒、疾病等等。这些事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,谁又敢说,灾难来了我命大一定死不了呢?
师父开示讲的:关于自性的比喻,说电流与灯泡之间的联系,玻璃杯里与杯外的空气,我第一天真没听明白,直到我们一位同修的母亲在我们打七期间去逝了,师父再次讲到什么是真正的自己,我才稍稍有些听明白了,但还明白得还不够确定,不够清晰。一直到那天午后,我捧着水杯站在阳光明媚的柴跺边,举着倒满水的杯盖迎着太阳的时候,我看到了像镜子一样的景象。不远处的树梢倒映在我手中小小的杯盖水面里,那样清晰分明。还有那耀眼的阳光,在颤动的水面上画一道道符号。我忽然觉得,那颤动的水面犹如我们妄动的心一般,一刻也没停歇。正因为静不下来,我们忘了我们本来是镜子,所以我们总是容易产生错觉并迷失其中,认为那树的影子是真的树,那耀眼的符号就是阳光。
不禁想起佛七最后一天,道场邀请一位给我们分享国学学习心得的刘老师讲的一个小故事:一位高僧去山上搭了一座草棚潜心悟道,他的朋友去拜访他时,看到他窄小简陋的草棚惊讶不已,说:这样窄小,如何住得了人啊?高僧笑着回答:小吗?我住在三千大千世界里!子曰: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贤哉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回也!一个内心真正充溢的人,是不需要去寻找外界的刺激来获取虚幻的满足与快乐的,简单与孤独对他来说,实是一种享受。
当我们回归内心的宁静的时候,不难发现,人生中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,都只能经历,无法拥有。天地万物皆为我所用,但,非我所属。佛家里有一句话说,万般带不走,唯有业随身。当生命终了的那一刻,怎么来的,还怎么去,名利,地位,财富,皆是虚妄,一样也带不走。如影随行的,是自己这一生造的业,种善因得善果,造恶业结恶缘。业因果报,丝毫不爽。你可以不信佛,但,一定不能不知道因果。
什么叫看破与放下?看破,是要知道,水面的倒映是虚的;放下,是要明白,一切繁华景象犹如过眼云烟,本来就无法拥有。想起一位师兄空间里的一段话,当时读到时没有多大感触,现在回想起来,似乎有些体会了:真正的大心境,并非放弃后的坦然,而是放下后的无意。人生有相遇,亦有分别,遇时珍惜,别前祝福,某人某事终是化做记忆,莫让过往云烟迷惑了行程,生活里本没有绝对的是与非,又何需在对错之间劳心费神?幸福,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。得到莫窃喜,失去勿徒悲,得失只是一种状态,保持灵魂的安静,才是真正的得。
一切不执着,缘来缘去,看花开花谢;万事皆虚空,淡泊心境,宁静而致远。
最后,借用《大学》里的第一段话来结束我这次参加佛七之后的感悟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佛在灵山莫远求,
灵山只在汝心头。
人人有个灵山塔,
好向灵山塔下修。
至诚感恩:
感恩为道场的建立辛苦付出的每一位同修、善信!
感恩为佛七期间护七、后勤的每一位同仁师兄!
感恩孜孜不倦为我们传道解惑的上正下承师父!
感恩与我真诚交流学习心得的每一位同参道友!
感恩阿弥陀佛!感恩观世音菩萨!感恩大势至菩萨!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慈悲加被!
南无阿弥陀佛
|